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胃肠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
    尹玉平, 孙雄, 丁嘉宁, 李天昊, 吴轲, 刘科, 李桉树, 帅晓明, 蔡开琳, 王征, 王国斌, 张鹏, 陶凯雄
    腹部外科. 2025, 38(2): 105-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04
    目的 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在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行胃癌D2根治术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复发模式。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并行胃癌D2根治术的76例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2例)和未复发组(54例)。收集其临床和随访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单一复发模式病人14例(63.6%),其中局部复发、区域复发、腹腔转移、远处转移的病人占比分别为4.5%、4.5%、4.5%、50.1%。未复发组与复发组在神经侵犯、血管侵犯、ypT分期及ypN状态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印戒细胞癌、神经侵犯、血管侵犯、ypT分期及ypN状态是影响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接受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并行D2根治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印戒细胞癌(P=0.048)和ypN状态(P=0.035)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接受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并行D2根治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组(ypN0组)和淋巴结转移组(ypN+组)病人双重复发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印戒细胞癌、ypN状态是局部进展期胃癌在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局部进展期胃癌在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术后需重点预防远处复发,以进一步改善病人的长期预后。
  • 论著(临床研究)
    何龙, 崔静, 周笑笑, 彭涛, 赵传兵, 卢煜, 高安彤, 殷涛
    腹部外科. 2025, 38(1): 15-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04
    目的 探讨陈氏胰肠吻合改良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作者团队收治的121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资料,其中传统手术组63例,陈氏胰肠吻合改良组(改良手术组)58例,统计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术后胰瘘、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胃肠功能障碍、死亡等情况,并根据改良胰瘘风险评分系统(altern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risk score system,a‑FRS)筛选胰瘘中高风险人群,比较在胰瘘中高风险人群中两种手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bar{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四分位数[MQ1,Q3)]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结果 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311.8±55.0) min比(357.5±84.5) min,P=0.001],胰肠吻合时间也较短[15.5 (13.8,18.0) min比26.0 (23.0,29.0) min,P<0.001],临床相关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3.4%(2/58)比15.9%(10/63),P=0.022],而两组间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胰瘘中高风险比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根据a-FRS筛选出胰瘘中高风险人群62例,其中传统手术组中有34例,改良手术组中有28例,改良手术组胰瘘中高风险病人的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仍较传统手术组胰瘘中高风险病人短(均P<0.05),改良手术组胰瘘中高风险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率仍低于传统手术组胰瘘中高风险病人(P=0.036)。结论 陈氏胰肠吻合改良法操作简单,胰肠吻合时间短,胰瘘发生率低,对胰瘘中高风险病人同样适用。
  • 述评
    夏丰, 张必翔, 朱鹏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自发性破裂是HCC病人中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肿瘤破裂及腹腔内出血。尽管TNM分期系统将其归类为T4期,但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可显著改善病人的生存预后。此文综合分析了HCC自发性破裂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多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差异。重点探讨了破裂相关因素、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及术后预后预测模型的应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此外,还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讨论重新定义该疾病分期的重要性,以期优化诊疗策略,提升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综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中心既往经验得出同济经验。
  • 专家笔谈
    陈卫波, 赵国栋
    腹部外科. 2025, 38(1): 1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03
    胰肠吻合是最常见的胰腺消化道重建方式,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最关键的一步,很大程度决定了术后胰瘘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着胰腺外科的迅猛发展,胰肠吻合术的方法经历了不同改良。此文对近年来常见的胰肠吻合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一种改良的胰肠吻合术式,即平行式胰肠吻合术,强调了操作要点及优势,以期为同道开展胰肠吻合术提供一定的借鉴。
  • 论著(急腹症救治)
    黄卓, 徐诺, 毛连春, 马丹丹, 金炜东
    腹部外科. 2024, 37(6): 406-4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4.06.003
    目的 建立并验证基于客观因素的儿童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AA)发生坏疽穿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4年9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的350例AA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患儿为研究对象(n=225),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9月的患儿为验证对象(n=125)。所有患儿在诊断明确后行阑尾切除手术,依据术后送检阑尾病理结果,分为无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non-gangrenous/perforated appendicitis,N-GPA)组和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gangrenous/perforated appendicitis,GPA)组。进行两组间比较,对有意义的指标通过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儿发生坏疽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同时基于列线图模型对验证对象进行内部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术前CT提示阑尾管腔内是否有粪石、白细胞计数、症状持续时间、体温和术前CT检查阑尾直径为AA患儿发生坏疽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研究对象和验证对象中AA患儿发生坏疽穿孔的AUC分别为0.896(95%CI:0.848~0.943)和0.899(95%CI:0.825~0.972),结果提示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研究对象和验证对象的H‐L拟合优度检验P值分别为0.459(χ2=6.72)和0.272(χ2=9.91),表示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精准能力。结论 研究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方便地用于AA患儿发坏疽穿孔的早期识别和风险预测。
  • 短篇论著
    武林, 智海东, 闫庆
    腹部外科. 2025, 38(1): 82-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16
    双肝外胆管畸形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此文报道了1例由2条独立的肝外胆管相互汇合后进入十二指肠且无异位引流的双肝外胆管畸形病例,探讨双肝外胆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和超声声像图特点,并与手术、T管造影进行对照,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双肝外胆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漏诊误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在双肝外胆管畸形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短篇论著
    李歆尹, 陈志楠, 谢飞燕, 刘志苏, 袁玉峰, 田素芳, 杨智勇
    腹部外科. 2025, 38(1): 7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14
    2023年10月2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1例71岁女性罕见胆囊肉瘤样癌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胃肠间质瘤病人,该例病人因“上腹痛4 d,加重半天”就诊。腹部增强CT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并腔内软组织影并周围渗出、积液并脓肿形成,胆囊癌可能;左侧腹腔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病人既往诊断Ⅰ型神经纤维瘤。于2023年10月31日行胆囊切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胆囊肉瘤样癌、胃肠间质瘤。病人术后行放化疗及靶向治疗,2024年6月8日因肝转移瘤-结肠瘘合并腹腔感染死亡。胆囊肉瘤样癌临床罕见,与其他类型胆囊癌鉴别困难,需综合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才能明确诊断,尚未有确切的诊疗指南,预后不佳。Ⅰ型神经纤维瘤老年病人建议常规筛查消化道肿瘤。
  • 综述
    陈书德, 林一鹏, 徐伟华
    腹部外科. 2025, 38(1): 7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13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其发病隐匿,进展快,手术切除是唯一能根治的手段。但ICC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多数病人发现时处于中晚期无法手术切除,因此其远期生存率低,预后较差,晚期ICC病人5年生存率仅为5%~10%。近年来,全身化疗、肝动脉灌注化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在晚期ICC治疗中显示较好效果,靶向及免疫治疗的出现为不可手术切除的ICC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文就化疗、局部治疗、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在晚期I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晚期ICC治疗提供新思路。
  • 专家论坛
    尹玉平, 陶凯雄
    腹部外科. 2025, 38(2): 92-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02
    近年来,胃肠肿瘤外科手术逐渐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手术方案、切除范围等方面的共识逐步达成。现代腹腔镜技术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为胃肠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除了外科手术的进步外,围手术期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多学科团队模式的应用,也改善了部分胃肠道肿瘤病人的预后。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胃肠肿瘤外科治疗向精准化迈进。
  • 专家笔谈
    季军, 黄纪伟
    腹部外科. 2025, 38(1): 7-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02
    随着对肝脏功能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荧光腹腔镜设备的逐步普及,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辅助下的解剖性肝切除术逐渐成为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有效弥补了传统肝切除术中难以精准标记深部肝段间分界的不足。此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技术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探讨了不同染色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在肝脏外科领域的潜力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论著(胃肠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
    赵阳程, 单留群, 程功名, 丁永斌
    腹部外科. 2025, 38(2): 118-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06
    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抑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lcerative colitis 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UCRCC)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于南京市第二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并进行手术的UCRCC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6)和联合组(n=34)。对照组术前病人仅接受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2个周期,休息2周后再进行2周期的放疗;联合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给予PD-1抑制剂,每3周1次,共2周期。两组病人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6周行手术治疗,结直肠全切+回肠造瘘或肠道肿瘤根治术。比较两组病人新辅助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水平、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水平以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 联合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糖类抗原242、糖类抗原72-4、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退缩分级0级和1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对UCRCC的控制效果良好,可降低病人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病人术后病理情况,具有一定安全性。
  • 综述
    王健胜, 龚剑峰
    腹部外科. 2024, 37(6): 459-4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4.06.011
    对于内科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尽管关于储袋术后结构性和炎性并发症(包括储袋炎)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功能性储袋疾病仍了解甚少。其复杂之处在于IPAA术后储袋功能结果变量定义的可变性,以及缺乏症状报告的标准化。部分病人的储袋功能较差,这可能是由于储袋生理未达最佳或病人特定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饮食习惯)所致。因此,探讨储袋正常的生理功能,进一步研究储袋功能性并发症,对于改善IPAA病人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述评
    熊晓峰, 冯杰雄
    腹部外科. 2025, 38(3): 169-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理想手术时机应处于肠坏疽已发生但未穿孔的窗口期。如何准确判断肠管的损伤程度、及时实施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门静脉积气是严重NEC或NEC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极低出生体重儿若出现门静脉积气,其全肠坏死(定义为>75%~80%肠管坏死)发生率显著增高。线性肠壁积气征(pneumatosis intestinalis,PI)可能提示良性过程,而囊性PI伴固定肠袢时更需警惕肠坏死;PI的广泛程度和肠壁病变的严重程度并无正相关性。固定肠袢与手术率及死亡率升高相关,此时需密切观察并连续影像学监测。腹水有时是肠穿孔的唯一征象,需要关注超声所见的高回声腹水。评估NEC手术指征的评分系统众多,各自有其临床意义,但大多并未获大面积的推广,需要进一步开发精准预测及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转变。
  • 综述
    张天明, 程振东, 靳猛
    腹部外科. 2025, 38(2): 152-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12
    腹壁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腹壁疝两种,前者包括脐疝、白线疝、半月线疝和腰疝,后者指切口疝。通常认为腹壁疝即使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也应该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腹壁疝的唯一有效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放Sublay、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小切口开放Sublay手术/ 内镜小切口开放Sublay手术、腹腔镜经腹膜前修补术、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增强视野全腹膜外修补术、经腹腔部分腹膜外修补术。近几年内镜下Sublay修补术(endoscopic sublay repair,ESR)开始被广泛使用,ESR从操作途径上分为经腹Sublay修补术和全腹膜外Sublay修补术两种,它们分别由腹腔镜经腹膜前修补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演化而来,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来验证,该文回顾了ESR治疗腹壁疝的有关文献,并讨论了ESR在治疗腹壁疝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ESR的可行性和它的优越性。
  • 论著(小儿消化疾病外科治疗专题)
    陈东, 李战虎, 刘涛, 魏强
    腹部外科. 2025, 38(3): 195-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6
    目的 探讨儿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肝脓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要点。方法 报道1例6岁11个月男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肝脓肿罕见病例,患儿因“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26 d、发热4 d”于2024年8月6日收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5.07×109/L,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考虑肝右叶脓肿。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Springer Link、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肝脓肿”“儿童”“acute appendicitis”“appendectomy”“liver/hepatic abscess”“children”,检索该病相关报道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对相关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此文作者收治的此例阑尾炎术后肝脓肿患儿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抗感染及口服中药等治疗后肝脓肿显著缩小,经住院治疗16 d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文献检索到7例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肝脓肿的患儿,加上此例共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14岁;7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例行开腹阑尾切除术;3例为坏疽性阑尾炎,5例为化脓穿孔性阑尾炎;诊断时间为阑尾炎术后1周~4个月;临床表现以术后1~4周发热、腹痛为主,进一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腹部CT而确诊;4例均给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抗感染治疗,2例单纯给予抗感染治疗,1例抗感染治疗+脓肿引流+开腹探查术,1例行腹腔镜取石+引流+抗感染治疗,住院时间为8~49 d,病例均康复出院。结论 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肝脓肿临床上罕见,早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脓肿穿刺引流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 论著(临床研究)
    付丽平, 赵象文, 况小艳, 林凤茹, 黄盼儿
    腹部外科. 2025, 38(2): 147-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11
    目的 探究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jejunal-jejunal bypass,JJB)对肥胖症病人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36例肥胖病人病历信息,根据术式的不同将上述病人分为观察组(n=18,采用LSG+JJB治疗)和对照组(n=18,采用LSG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2个月减重相关指标、脂质代谢、糖代谢、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1年,两组病人体重指数、腰围、腹围、臀围比术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病人术后脂质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生活质量均较术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病人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单纯LSG比较,采用LSG+JJB治疗对于肥胖症病人而言,更能增强减重效果,改善糖脂代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减重手术的良好选择。
  • 论著(临床研究)
    王娟, 江平, 张中林, 杜丽
    腹部外科. 2025, 38(1): 37-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08
    目的 总结并分析腹腔镜下肝切除病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指标和证据,为规范、系统开展该群体的疼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6S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站及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4月15日。由两名研究员分别对获取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完成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从疼痛教育(3条证据):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对象;疼痛评估(4条证据):如术前评估、评估时机、评估内容等;管理团队(3条证据):团队构成、成员职责、继续教育;镇痛策略(9条证据):如预防性镇痛、多模式镇痛、个性化镇痛等,以上4个维度共汇总19条相关证据。结论 该研究基于循证方法学的指导,系统总结了腹腔镜下肝切除病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有力证据,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 专家论坛
    周琰, 毛谅, 仇毓东
    腹部外科. 2025, 38(3): 210-2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9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超过80%的病人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且多数会发展为癌症恶病质,表现为不可控的体重减轻、肌肉消耗和全身炎症反应。目前尚无有效的癌症恶病质治疗方法。为了深入理解胰腺癌恶病质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发病机制,此文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胰腺癌与恶病质之间的关系。
  • 论著(急腹症救治)
    袁春雨, 尹纯林, 李贺
    腹部外科. 2024, 37(6): 413-4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4.06.004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病人并发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1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212例急性阑尾炎病人为研究对象,结合手术中观察阑尾有无穿孔和术后送检阑尾病理结果,分成急性阑尾炎未穿孔组(n=169)和急性阑尾炎伴穿孔组(n=43)。收集病人入院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院前发病持续时间等)、血液检测指标(血常规、总胆红素和D-二聚体等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指标(阑尾是否含有粪石和是否合并腹腔积液),进行两组间比较,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 212例急性阑尾炎病人中穿孔43例,占20.3%,对各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症状持续时间、体温≥38 ℃、阑尾是否有粪石、是否合并腹腔积液以及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是急性阑尾炎伴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并进一步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单指标预测中症状持续时间、是否合并腹腔积液和血CRP水平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27、0.853和0.810(均P<0.05)。各指标联合预测阑尾炎穿孔风险时曲线下面积为0.962,敏感度为0.884,特异度为0.893。结论 急性阑尾炎病人发病时症状持续时间、体温≥38 ℃、阑尾是否含有粪石、是否合并腹腔积液及入院时血CRP水平是急性阑尾炎伴穿孔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各指标联合预测阑尾穿孔风险价值更高。
  • 论著(临床研究)
    姜飞, 李霞, 孔祥崇, 李鑫
    腹部外科. 2025, 38(3): 219-2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10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中度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中度急性胆囊炎病人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LC组(行LC治疗)和PTGBD+LC组(PTGBD后行LC治疗),应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0.01,1∶1匹配),每组各纳入65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30 d死亡率以及术后10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PTGBD+LC组与LC组比较,术中出血量[(31.13±7.95) mL比(44.86±9.63) mL]、手术时间[(62.47±11.13) min比(81.32±10.52) min]、术中放置引流率[80.00%(52/65)比98.46%(64/65)]、LC中转开腹率[0比9.23%(6/65)]均显著降低(均P<0.05);PTGBD+LC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C组[4.62%(3/65)比15.38%(10/65),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2 h两组病人碱性磷酸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下降(均P<0.05),且术后72 h PTGBD+LC组上述肝功能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低于LC组(均P<0.05)。两组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人均未见胆囊炎复发,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GBD联合LC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使急性胆囊炎病人术后恢复、迅速缓解炎症状态,改善其肝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少,治疗效果较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综述
    桂子宸, 丁则阳, 张必翔
    腹部外科. 2025, 38(2): 156-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1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肿瘤治疗效果,但其诱发的超进展性疾病已成为影响病人预后的关键问题。该文系统综述了超进展性疾病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定义争议、潜在机制及临床管理策略。目前超进展性疾病诊断缺乏统一标准,基于肿瘤生长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的评估体系存在显著异质性,导致不同研究中发生率差异达4.8%~37.3%。分子机制研究揭示,超进展性疾病的发生与致癌通路异常、免疫微环境重塑及细胞因子失衡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密切相关。该文提出建立多维度预测模型(整合临床特征、基因组标志物及影像组学),并探索靶向干预策略以优化免疫治疗决策。
  • 述评
    张效鹏, 陕飞, 李子禹
    腹部外科. 2025, 38(2): 85-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01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规范化外科治疗在提高病人生存率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为外科规范化治疗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而临床实践则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验证和完善研究成果。该文探讨了临床研究在推动胃外科术式演变、优化临床实践及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中的核心价值;同时,分析了高质量外科临床研究的实施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方向。旨在阐明临床研究对临床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为未来高质量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 专家论坛
    普佳睿, 王勇
    腹部外科. 2025, 38(3): 199-2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7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被发现时瘤体通常很大,儿童组织脆嫩,需要更加精细地解剖,手术难度大。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HB手术的术前规划及术中导航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此文对HB手术的智能规划及手术导航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智能手术规划: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与虚拟仿真、AI驱动的切除路径优化。(2)手术规划:增强现实导航、术中多模态实时导航融合及机器人手术智能导航。(3)特殊部位HB的智能手术规划及导航:重点探讨位于第二肝门及肝尾状叶HB的处理。
  • 综述
    张骥, 张宇, 陈庆
    腹部外科. 2025, 38(3): 239-2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13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然而,HCC病人术后存在很高的复发率,尤其是早期复发(2年内)。因此,阐明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早期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或延缓HCC早期复发,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此文就HCC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为提高对HCC早期复发的认识和制定更精确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 论著(临床研究)
    刘鹏, 陈尚传, 李业云, 张明金
    腹部外科. 2025, 38(1): 4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扩张置管引流在治疗高龄病人消化道穿孔导致复杂腹腔感染(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cIAI)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普外科治疗的31例高龄病人(≥80岁)消化道穿孔导致cIAI,经超声引导下穿刺后依次使用逐渐增粗管径的筋膜扩张器(F8~F30)扩张后置入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观察引流前后病人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温、实验室炎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31例病人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扩张置管引流治疗cIAI,病人住院时间为(31.12±9.13) d,拔管时间为(26.91±7.84) d。病人体温、白细胞计数自穿刺引流后第3天下降,与穿刺引流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穿刺引流后第1天明显下降,与穿刺引流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例(58.06%)病人单纯行超声引导穿刺扩张置管引流治疗后痊愈;6例(19.35%)病人置管后临床症状缓解,序贯行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5例(16.13%)病人因脓毒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6.45%)病人自动出院(1例为腹腔大出血,家属放弃治疗;1例因经济原因要求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结论 超声引导穿刺扩张置管引流治疗高龄消化道穿孔导致的cIAI,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快速降低炎症指标,具有易操作、小创伤、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存在相对手术禁忌病人的优选方案。
  • 综述
    潘採艳, 王先正, 许声江, 王正文
    腹部外科. 2025, 38(1): 6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12
    我国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病人确诊时大多为中晚期,治疗效果欠佳。伴随着靶向、免疫药物的更新换代以及介入技术的进步,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通过各种方案协同作用,显现出良好的治疗成果及安全性,但如何选择最优的联合方案,以实现对不同病人群体的最大治疗效益,仍然是一个挑战。此外,如何精确筛选HAIC治疗的目标人群,并科学且个性化地选择新辅助治疗?如何有效地实现肝癌病人的转化治疗,并准确掌握手术的最佳时机?这些问题同样是当前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此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以HAIC为基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论著(小儿消化疾病外科治疗专题)
    薛寒, 黄华, 马绍斌, 马帅军, 马晓宇, 袁洋, 陈玄玄, 黄泓玮, 陈琦, 冯杰雄
    腹部外科. 2025, 38(3): 185-1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4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技术矫治I型(隔膜型)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隔膜型高位空肠闭锁(距Treitz韧带10 cm以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完全腹腔镜(laparoscopic procedure,LP)组(16例)和开腹(open procedure,OP)组(30例)。LP组均采用完全腹腔镜技术行隔膜切除肠闭锁矫治术;OP组均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炎症指标、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喂养情况、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非计划二次手术、住院时间以及死亡人数的差异。对于服从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s进行描述;对于不符合正态性的连续变量,运用MQ1,Q3)的形式来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选取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早产率、产前诊断异常等一般临床资料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P组相比于OP组,术中出血量减少[2.00(1.00,2.38) mL比2.00(2.00,5.2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组相比于OP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缩短[(2.25±1.24) d比(3.20±1.37) d]、术后首次开奶时间缩短[(7.19±2.07) d比(9.00±3.18) d]、完全肠内喂养时间缩短[(15.56±6.77) d比(23.43±14.94) 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10.43±3.67) d比(13.47±4.98) d]、住院时间缩短[(21.50±7.30) d比(29.50±14.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非计划二次手术、死亡人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技术治疗新生儿隔膜型高位空肠闭锁安全可行,具有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
  • 专家论坛
    潘宏锋, 黄颖
    腹部外科. 2025, 38(2): 99-1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03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作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保肛术式,在确保肿瘤根治效果的同时显著提升了保肛成功率。该术式通过联合直肠切除与部分或全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并实施超低位吻合重建,导致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表现为排便频次增加及急迫感等肠道功能障碍。近年来临床上日益重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诊治与预防,但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仍缺乏规范化管理方案。该文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研究证据,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围手术期肛门功能保护的要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论著(临床研究)
    潘聪莹, 李斯博, 张雅琼
    腹部外科. 2025, 38(1): 20-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05
    目的 评估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platelet-albumin-bilirubin,PALB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预测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病人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328例肝癌病人,根据是否发生PHLF,分为PHLF组[62例(18.90%)]和非PHLF组[266例(81.1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PHLF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PALBI评分联合NLR预测PHLF的效能。结果 PHLF组与非PHLF组比较显示,PHLF组肝硬化比例、凝血酶原时间、NLR、PALBI评分及病灶数目为多发的比例均升高,白蛋白、剩余肝脏体积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肝硬化(OR=1.436,95%CI:1.118~1.845),NLR(OR=1.346,95%CI:1.047~1.730),PALBI评分(OR=1.516,95%CI:1.164~1.974);而剩余肝脏体积(OR=0.725,95%CI:0.535~0.984)是保护性因素。ROC曲线显示,PALBI评分和NLR预测PHLF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15~0.913),敏感度为80.65%,特异度为81.58%,预测效能优于单一PALBI评分和NLR。结论 PALBI评分和NLR升高是肝癌病人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PHLF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应用对PHLF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论著(胃肠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
    邢继尧, 李浙民, 王胤奎, 李子禹
    腹部外科. 2025, 38(2): 112-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05
    目的 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预后较差。隐匿性腹膜转移病人缺乏影像学征象,术前诊断困难,给临床诊疗带来挑战。该研究通过决策树模型,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特征的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预测工具。方法 回顾性地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接受增强CT检查及腹腔镜探查的胃癌病人。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与腹膜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利用决策树方法构建诊断模型,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评估模型效能。结果 研究共纳入414例病人,其中63例为腹膜转移病人(15.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OR=1.023,95%CI:1.003~1.044,P=0.026)、cN3分期(OR=6.587,95%CI:1.362~31.846,P=0.019)、BorrmannⅣ型(OR=47.012,95%CI:4.903~1521.541,P=0.005)和糖类抗原(CA)125水平(OR=1.014,95%CI:1.002~1.027,P=0.021)是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决策树模型包含6个分类变量,包括肿瘤长径、cN分期、Borrmann分型、CA125水平、CA19-9水平和Lauren分型。在验证集中腹膜转移诊断准确性为87.2%,敏感度为68.3%,特异度为90.6%,曲线下面积值为0.807(95%CI:0.766~0.847;P<0.001),阴性预测值为0.941。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临床特征的决策树模型,对于CT阴性的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论著(小儿消化疾病外科治疗专题)
    熊晓峰, 朱天琦, 尹晔, 邢福中, 冯杰雄
    腹部外科. 2025, 38(3): 180-1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congenital intestinal malrotation,CIM)合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临床特征,提高该联合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CIM合并HD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就诊首发症状、发病时日龄、胎便排出状况、体检的阳性发现、消化道造影等影像学资料、病理诊断、手术方式等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诊治特点。结果 共收集8例CIM合并HD的新生儿,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胎龄34~40周,出生体重为2 400~3 500 g;发病时日龄为(13.9±4.3) d(2~26 d)。4例术前明确诊断者择期手术,行Ladd手术+巨结肠一期根治术,HD为常见型。4例患儿术前以CIM进行手术探查时,3例患儿发现结肠存在移行段,行结肠活检以及肠造瘘术,病检证实HD,行二期HD根治术,亦为常见型HD;1例患儿术中肉眼观察未发现异常扩张的结肠,但术后反复腹胀,再次手术证实为长段型HD,行结肠次全切除术。7例合并常见型HD患儿,腹部立位X线片可见中腹部固定的扩大肠袢,而长段型HD患儿未见该征象。结论 该联合疾病容易出现HD的漏诊,术前腹部立位X线片的中腹部固定扩大肠袢有别于单纯的CIM,需要考虑到合并HD可能;CIM合并HD一期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专家论坛
    朱江帆
    腹部外科. 2025, 38(3): 205-2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8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是目前最常见的减重手术方式,然而其术后胃胸腔内移位(intrathoracic sleeve migration,ITSM)导致胃食管反流病是最主要的远期并发症。此文讨论了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ITSM发病率及可能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预防及治疗。在初次胃袖状切除手术中,采取可行的预防措施对于预防ITSM至关重要,措施包括避免膈食管韧带损伤、左侧膈肌脚与上部胃固定;对于术前有反流症状,胃镜检查有B或C级食管炎,Hill分级Ⅲ级或Ⅳ级者应考虑同时行食管裂孔探查、修补及妥善固定。ITSM治疗的根本措施是使末端食管自纵隔回归腹腔。完善的食管裂孔修补及胃食管周围妥善固定,是保证疗效、防止ITSM复发的重要措施;加做胃回肠吻合可以进一步加强ITSM治疗效果,并同时改善便秘及复胖问题。
  • 论著(临床研究)
    李秦屹, 张显赫, 邰国凯, 李飞, 王志东
    腹部外科. 2025, 38(1): 30-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07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腹腔积液最容易蓄积的区域。方法 该项是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2年10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治的106例行PD病人的术后引流情况、术后腹水淀粉酶指标以及术后CT等影像学资料,依据PD术后腹腔引流放置区域不同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第Ⅱ组与第Ⅰ组区别在于将第2根引流管从胰肠吻合口头侧放置于胰肠吻合口背侧,第Ⅰ组与第Ⅲ组的区别是第Ⅰ组在第Ⅲ组的基础上增加了1根引流胰肠吻合口腹侧区域的引流管),其中Ⅰ组28例,Ⅱ组33例,Ⅲ组45例。比较3组中各区域术后引流、腹腔积液情况以及腹水淀粉酶指标。先进行正态性Shapiro-Wilk检验,对于服从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bar{x}±s$表达,采用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Q1,Q3)表达;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时间、组间的交互作用下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组间(3组及3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术后总积液量方面,Ⅰ组中胆肠吻合口区域(A区域)最少[(239.08±168.68) mL],胰肠吻合口头侧区域(B区域)最多[(627.32±195.5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中A区域最少[(227.52±129.35) mL],胰肠吻合口背侧区域(D区域)最多[(646.19±250.9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组中A区域[(111.83±52.62) mL]少于B区域[(563.12±275.7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水淀粉酶值方面,Ⅰ组中A区域最低[40.5(15.75,104.5) U/L],胰肠吻合口腹侧区域(C区域)最高[187.5(58.5,2 118.25)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中A区域最低[88.0(29.5,173.0) U/L],C区域[510.0(65.0,1 850.0) U/L]和D区域[406.0(75.5,1 342.5) U/L]均较高,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域与D区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中A区域[75.0(33.5,344.5) U/L]低于B区域[409.0(79.5,898.0)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术后胰肠吻合口头侧区域因位置较低以及清扫多组淋巴结其蓄积的腹腔积液最多,胰肠吻合口腹侧和背侧区域因靠近胰肠吻合口其腹水淀粉酶值均较高,胰肠吻合口头侧区域建议术后常规放置预防性引流管,胰瘘风险较大的病人建议在胰肠吻合口腹侧区域放置1根引流管。
  • 论著(临床研究)
    张孟哲, 张正乐, 李汉军, 荣愈平, 朱忠超, 陶京
    腹部外科. 2025, 38(1): 26-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1.006
    目的 探讨胰腺肿瘤剜除术术中经鼻胰管行美蓝显影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5月至2024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胰腺外科行术中经鼻胰管美蓝显影的胰腺肿瘤剜除术18例病人的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18例病人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15例,体尾部3例;肿瘤最大径为(2.3±0.7) cm,肿瘤边缘距离主胰管的最近距离为(2.2±0.6) mm,18例病人均术前经内镜下放置鼻胰管,术中胰腺肿瘤剜除后,经鼻胰管注入美蓝溶液,观察创面蓝染情况,根据胰液漏出部位选择合适的修补方式,记录分析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尤其关注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注入美蓝溶液发现6例创面蓝染;按国际胰瘘研究组术后胰瘘标准,术后共有10例病人发生胰瘘、生化漏,其中生化漏7例,B级术后胰瘘3例,无C级术后胰瘘发生。结论 经鼻胰管美蓝显影应用于胰腺肿瘤剜除术中,安全可行,有助于及时精准地发现肉眼难以观察的胰液漏出,并及时修补,从而降低以胰瘘为代表的术后并发症风险。
  • 论著(临床研究)
    程盛, 龙渡, 匡鹏, 马丹丹, 张智勇
    腹部外科. 2024, 37(6): 431-4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4.06.007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ride-glucose,TyG) 指数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病人手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中部战区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CRC病人356例。应用R4.3.3统计软件完成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绘制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另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术的137例病人资料作为外部验证数据。结果 TyG指数、术前年龄、预后营养指数、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术后并发症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根据log-rank检验分析,高TyG组与低TyG指数组风险比为1.847(95%CI:1.205~2.831,P=0.0109),训练队列中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742(95%CI:0.689~0.795)内部验证显示,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外部验证采用时段验证,验证队列中列线图C-指数为0.769(95%CI:0.673~0.865),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TyG指数是CRC病人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yG指数越高,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病人的预后越差。
  • 述评
    任建安
    腹部外科. 2024, 37(6): 395-39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4.06.001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急诊外科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急诊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择期手术。急诊外科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疾病负担。国内正积极探讨建立以腹痛中心为核心的急重症外科体系,旨在专门治疗急腹症、腹部创伤以及外科并发症等重症病人。国际上,许多成熟的创伤科中心已经转型为急重症外科。在国内,早期的急重症外科是由外科救援团队建立的。为了广泛推广急重症外科的建设,并承担急腹症、创伤和外科救援任务,从建设腹痛中心入手是一个有效的策略。以腹痛中心为核心的急重症外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它将外科与重症监护病房的功能整合在一个科室运行。急重症外科的建设需要普通外科的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持,并最终培养出专门从事急重症外科的亚专科人才。
  • 论著(小儿消化疾病外科治疗专题)
    李仁福, 陈小华, 汪洋, 赖彩民, 陈建兴, 钟敏, 申志勇, 陈锋
    腹部外科. 2025, 38(3): 190-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5
    目的 总结腹腔镜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24年6月行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次行腹腔镜治疗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再次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8例患儿均通过全腹腔镜手术完成胆肠吻合口重建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188.5±47.5) min,范围为120~270 min;术中出血量为(99.1±62.1) mL,范围为15~185 mL;术后住院时间为(9.2±1.8) d,范围为7~14 d;术后无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0.2±16.1)个月,范围为6~6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儿未再出现胆肠吻合口狭窄,1例患儿胆管炎经消炎利胆、中药等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 腹腔镜胆肠重建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有效。
  • 论著(小儿消化疾病外科治疗专题)
    刘雪来, 王欢, 何峰, 叶茂, 陈钰嫱
    腹部外科. 2025, 38(3): 175-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3.002
    目的 进一步观察隔膜组织的确切形态和其内神经节细胞发育情况,为液泡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参与形成隔膜组织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I型空肠闭锁患儿,术中切除闭锁肠段,沿闭锁肠管纵轴进行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载玻片并进行图片观察、采集。结果 隔膜两侧被覆肠管黏膜,具备完整的上皮层、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黏膜分别来源于隔膜组织远、近端肠腔黏膜组织,隔膜中央为黏膜下层组织,与肠壁黏膜下层相延续。肠壁肌层贴近隔膜组织向远端走行,未向隔膜组织内延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邻近正常肠壁黏膜下层、内侧环肌和外侧纵肌之间以及隔膜内散在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配对同源异型盒蛋白2B(PHOX2B)阳性表达,隔膜组织和邻近肠壁黏膜下层内的神经节细胞相互延续。结论 隔膜主要由黏膜下层组织构成并与邻近正常肠壁黏膜下层延续,其两侧被覆黏膜。隔膜内存在神经节细胞发育,并且与邻近正常肠壁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走行延续。胚胎期液泡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参与了隔膜组织的形成。
  • 短篇论著
    吕蒙, 苏伟
    腹部外科. 2025, 38(2): 167-1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5.02.015
    回顾性分析 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青海红十字医院肝胆胰疝外科收治的4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细小结石单纯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48.9±13.6)岁,体重指数(23.57±2.93) kg/m2。42例病人胆总管直径(0.87±0.25) cm,胆总管结石直径(0.35±0.14)cm;胆总管泥沙样结石6例,单发结石36例;术前肝功能异常3例,其余均为无症状胆总管结石。术后3个月复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结石排出率78.57%(33/42),均为无症状排石,其中2例为术前有症状的病例。9名胆总管结石未排出的病人,给予牛黄熊去氧胆酸胶囊口服,服药半年后复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所有病例胆总管结石均已排出;其中1例有排石症状,出现上腹痛,持续数小时后自行缓解、无黄疸,伴有肝酶升高,口服保肝药物后好转。该研究中所有病人的胆总管结石均在胆囊切除术后自动排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胆总管细小结石行观察处理的排出率高,且绝大多数病人均为无症状排石,同时可保留Oddi括约肌及胆总管的完整性。
  • 论著(急腹症救治)
    张锦鹏, 吴秀文, 邹江豪, 张哲瑞, 吴磊, 洪之武, 任华建, 王革非, 任建安
    腹部外科. 2024, 37(6): 400-4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4.06.002
    目的 探讨腹痛绿色通道对急腹症病人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4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收治的513例急腹症病人,分为会诊模式组(n=197),腹痛绿色通道组(n=31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基线数据、从入急诊到请会诊时间、入急诊到入院时间、入院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术后30 d病死率等。结果 与腹痛绿色通道成立前相比,腹痛绿色通道成立后病人从急诊到手术的中位时间显著缩短(19.25 h比11.58 h,P<0.001),从入院到申请手术的中位时间缩短(0.83 h比0.74 h,P=0.047),整体住院时间显著减少(7.95 d比4.56 d,P<0.001),肺部感染(P=0.031)和腹腔感染(P=0.011)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6.8%比5.1%,P<0.001)。腹痛绿色通道组夜间(18:00~次日8:00)手术比例显著增加(44.7%比67.1%,χ2=25.118,P<0.001)。高年资医生指导下的主治医生及主治医生级以下医生手术率增加(74.0%比89.9%,χ2=50.783,P<0.001)。结论 腹痛绿色通道可以缩短急腹症病人术前等待时间,改善病人的总体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