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2
  

  • 全选
    |
    述评
  • 孙惠川
    腹部外科. 2021, 34(2): 85-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肝癌的药物治疗取得显著进展,成为中晚期肝癌病人延长生存的重要手段。其中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抗体的临床探索在中国非常普遍。部分不可切除或中晚期肝癌病人在接受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肿瘤缩小,从不可切除肝癌转变为可切除肝癌。此文从中国肝癌的现状、不可切除肝癌的转化治疗历史和近年来药物治疗的进步着手,对不可切除或中晚期肝癌转化切除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 专家笔谈
  • 陈姚, 陈义发, 陈孝平
    腹部外科. 2021, 34(2): 88-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通过回顾总结肝脏胚胎学衍生过程,并深入理解肝脏功能性、应用性外科解剖以及肝脏外科手术技术提出了一种肝脏外科理念——肝血管旁间隙外科理念。肝血管旁间隙理论是以肝内外血管为中心,同时更强调肝内外血管与周围组织器官等各"单元"之间的间隙,以肝组织胚胎学、肝脏功能性及应用性解剖为基础,以服务于临床医生为目的,使广大的临床医生深入理解肝脏的解剖,并指导肝脏手术的开展。
  • 万雪帅, 杜顺达, 毛一雷
    腹部外科. 2021, 34(2): 92-97,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期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肝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决定了肝癌具有天然的化疗耐药的特点。目前已有多种靶向治疗药物获批用于晚期肝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免疫治疗的出现使肝癌的治疗进入新的时代。靶向与免疫治疗药物在机制上具有协同作用,而且二者的联合使用已在临床上使更多的晚期肝癌病人获益。同时,在靶向联合免疫的全身治疗基础上加用恰当的局部治疗,使部分病人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期甚至治愈的机会。这种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综合治疗理念已被广泛接受。由于晚期肝癌病人的身体一般状况、肝脏基础疾病状态不同,为了使每个病人获得最大的临床获益,应该在综合治疗理念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定制治疗方案,并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对病人进行全程管理。
  • 朱昱, 荚卫东
    腹部外科. 2021, 34(2): 98-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此文就肝全尾叶切除的技术要点做一评述。主要阐述了肝尾叶的解剖、尾叶切除的入路选择和技术要点以及精准肝切除在肝全尾叶切除中的应用。肝尾状叶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对解剖结构的熟悉是顺利完成肝全尾叶切除的基础。在切除入路的选择上主要有左右侧联合入路以及正中裂入路,腹腔镜下肝全尾叶切除的入路选择与开腹手术相同。应用精准肝切除理念和技术可最大限度减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创伤。
  • 刘东明, 李慧锴, 宋天强
    腹部外科. 2021, 34(2): 101-103,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死亡率较高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HCC起病隐匿且具有侵袭性,目前临床上多为中晚期肝癌。这类肝癌病人预后往往较差,而治疗选择却极为有限。近年来,以系统性、区域性治疗为主的降期转化治疗取得了较为喜人的进展,可能提高中晚期肝癌病人可行根治性手术的比例并提高生存预后。此篇综述旨在讨论改善中晚期肝癌病人可切除性和降低疾病复发率的降期转化治疗现状,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 论著
  • 张潇, 张中林, 李锟, 江平, 杨智勇, 何跃明, 孙权, 刘志苏, 袁玉峰
    腹部外科. 2021, 34(2): 104-1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13例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人,包括行姑息治疗50例(姑息治疗组),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63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26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行常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37例(常规根治组)。比较常规根治组及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术中输血、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情况以及两组病人术后90 d生存率,同时亦比较姑息治疗组、常规根治组、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三组病人术后1、3、5年的总生存率。结果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率均高于常规根治性切除组(P<0.05),但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90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根治组在术后第1、3、5天丙氨酸转氨酶(ALT)以及术后第1、3天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低于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P<0.05),但在术后第7天的ALT值及术后第5天、第7天的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手术组病人术后1、3、5年总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病人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姑息治疗组(P<0.01)。结论 在仔细评估、选择合适病例前提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是安全的,而且可获得与不需要血管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病人相似的疗效,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人疗效优于行姑息性治疗的病人。
  • 黎华丽, 郑勇斌, 程煌荣, 杨超
    腹部外科. 2021, 34(2): 110-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术后Ki67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癌胚抗原(CEA)>5 μg/L定义为阳性,癌抗原(CA)19-9>35 kU/L定义为阳性。Ki67 LI大于其对应截断值定义为高表达(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Ki67 LI的截断值[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时];Cox回归分析寻找影响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311例结直肠癌病人,截至2019年6月1日,中位随访67个月(3~89个月),随访率94.2%,病死率32.5%。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CEA阳性、CA19-9阳性,Ki67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不良相关(均P<0.01)。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和Ki67的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均阴性时病人预后最好,单阳性时次之,均阳性时最差(均P<0.01)。Cox回归结果提示:CEA[HR=6.461,95%CI(3.693,11.304),P<0.01]、CA19-9[HR=2.046,95%CI(1.214,3.449),P=0.007]、TNM[HR=2.104,95%CI(1.597,5.242),P=0.028]、CEA+Ki67[HR=9.992,95%CI(5.337,18.706),P<0.01]、CA19-9+Ki67[HR=5.345,95%CI(2.282,12.521),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联合检测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和术后Ki67指标对评估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田华开, 宗振, 刘韦东, 许添, 温华斌, 邓小荣
    腹部外科. 2021, 34(2): 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隐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减少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对侧假性复发的发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行手术治疗的2 155例病人,其中1 105例病人行开放性疝修补术,927例病人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TAPP),123例病人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TEP)。术后随访12~30个月,同时观察记录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疝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1)1 105例行开放疝修补术病人中,手术时间为(60.8±12.3) min,住院时间为(4.6±1.5) d,101例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同侧复发14例,对侧假性复发87例),对侧假性复发率为7.87%(87/1 105),29例病人术后出现伤口感染,36例病人术后出现慢性疼痛;(2) 927例行TAPP病人中,手术时间为(45.9±10.1) min,住院时间为(3.1±0.9) d,22例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同侧复发12例,对侧假性复发10例),对侧假性复发率为1.08%(10/927),2例病人出现观察孔感染,16例病人术后出现血肿或血清肿,15例病人术后出现慢性疼痛;(3)123例行TEP病人中,手术时间为(50.8±15.6) min,住院时间为(3.5±1.2) d,5例病人在随访期间复发(圴为对侧假性复发),对侧假性复发率为4.06%(5/123),3例病人中转TAPP,2例病人术后出现血肿或血清肿,3例病人术后出现慢性疼痛。所有病人术中均未出现损伤肠管、输尿管、精索血管等情况。 结论 TAPP手术应作为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该术式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TAPP手术方式能够明显增加隐匿性腹股沟疝的检出率,减少单侧腹股沟疝病人术后对侧腹股沟疝假性复发的风险。另外,对于隐匿性疝建议立即给予预防性的修补,避免病人再次手术。
  • 张迪, 张心武, 翟宏军, 吴涛, 孙晓力, 马双余, 黎一鸣
    腹部外科. 2021, 34(2): 120-1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 TEP)的游离层面,寻找疝膜解剖的标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男性单侧原发疝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及临床实践,对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进行再认识。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少,5例腹膜破裂,23例血清肿,3例阴囊血肿,无补片感染,无复发,手术过程清楚显示各个重要结构,以膜解剖理念完成各个间隙的进入与贯通,有三个重要的间隙,位于腹壁中央的R间隙(Retzius间隙),位于侧方的B间隙(Bogros间隙)以及两者中间的D间隙,即危险三角(Doom三角)间隙,通过器械贯通,形成一个连续的层面,达到补片植入、修补缺损的目的。结论 通过对腹股沟区各种筋膜、各个间隙的认识,增加手术流畅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形成疝修补膜解剖的标准模型,对临床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 李松岩, 赵鹏跃, 胡时栋, 滕达, 宋建霖, 林海冠, 杜晓辉
    腹部外科. 2021, 34(2): 124-127,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完全3D腹腔镜与开腹两种手术方式在远端胃癌D2根治Roux-en-Y吻合术中的围术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D2根治性Roux-en-Y吻合术治疗远端胃癌19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14例行完全3D腹腔镜手术,79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体积、肿瘤TNM分期等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3D腹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56.23±24.14) mL比(121.39±47.78) mL]、手术切口长度[(4.46±0.97) cm比(21.57±3.20) cm ]、术后拔除胃管时间[(13.57±1.16) h比(58.62±27.3) h]、术后排气时间[(42.72±23.50) h比(64.25±26.05) h ]、总住院时间[(7.17±1.24) d比(10.75±1.24) d ]均少于或短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3D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Roux-en-Y吻合术可以达到较好的清扫目的和临床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 张荣, 陈婧, 黄江涛, 吕海龙, 杨一邨, 王浩斌, 张抒
    腹部外科. 2021, 34(2): 128-1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hsa_circRNA_103809在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病人设置为肝癌组,75例健康体检者设置为健康对照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纳入者血清中hsa_circRNA_103809的表达,分析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hsa_circRNA_103809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诊疗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hsa_circRNA_10380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hsa_circRNA_10380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有无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脏器转移和TNM分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原发性肝癌病人手术后血清中hsa_circRNA_103809的表达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1);手术后随访1年,原发性肝癌存活组血清hsa_circRNA_10380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1)。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hsa_circRNA_103809表达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好,特异度达81.93%,敏感度达85.33%,曲线下面积为0.891。结论 血清中的hsa_circRNA_103809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 徐永平, 陈伟彬, 陈俊卯, 王长友, 杨德久
    腹部外科. 2021, 34(2): 133-1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腹主动脉瘤病人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 TUG1)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6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腹主动脉瘤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参加健康体检的100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RNA TUG1表达水平。结果 腹主动脉瘤组lncRNA TUG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TUG1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9[95% CI(0.852,0.935)]、80.95%和86.00%。腹主动脉瘤病人lncRNA TUG1表达水平与瘤体直径有关(P<0.05),瘤体直径>7 cm的病人lncRNA TUG1表达水平高于瘤体直径<5 cm和瘤体直径5~7 cm的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瘤病人lncRNA TUG1表达水平与瘤体直径呈正相关关系(r=0.218,P=0.014)。结论 腹主动脉瘤病人lncRNA TUG1表达水平高,且与瘤体直径呈正相关关系。检测腹主动脉瘤病人lncRNA TUG1表达水平有利于腹主动脉瘤诊断。
  • 张恒, 江斌, 王健, 孟忠吉, 王琼
    腹部外科. 2021, 34(2): 138-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BCLC) B/C期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BCLC分期为B期或C期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经过筛选后最终有 58例病人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暴露组(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29例)和非暴露组(TACE治疗,29例),所有病人至少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病人的疾病控制率、生存率、实验室指标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完全缓解(CR)分别为1例和0,部分缓解 (PR)分别为18例和13例,稳定(SD)分别为6例和4例,进展(PD)分别为4例和12例;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65.5%和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6.2%和58.6%,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3个月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2.8%和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8.6%和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分别为12.2个月[95%CI(11.633,12.687)和6.1个月[95%CI(4.213,8.187)],两组病人的生存时间存在差异(P<0.05)。两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分别与同组治疗前相比甲胎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暴露组甲胎蛋白水平比非暴露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者发生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乏力、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TACE治疗,而阿帕替尼带来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连伟, 王亮, 欧荣文, 丁法典, 石铮, 陈有挺
    腹部外科. 2021, 34(2): 14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243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术后感染病人病原学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究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因素。结果 243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中术后发生医院感染45例,感染率18.52%,术后感染病人临床送检标本共培养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72.58%),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3株(20.97%),真菌4株(6.45%)。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因素为:术前合并糖尿病、肝内胆管结石、黄疸、胆道感染,手术合并肝切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中输血、中心静脉置管时间长、留置导尿管时间长,术后胆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高、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出现胆漏是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肝门部胆管病人术前胆红素高、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出现胆漏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
  • 刘南斌, 李堃, 魏玉华, 许艳, 陈泉宁, 施宝民
    腹部外科. 2021, 34(2): 149-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人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墨菲征、胆囊周围积液、胆囊壁线性中断、胆囊结石颈部嵌顿与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糖尿病、最高体温≥38 ℃、胆囊壁增厚≥4 mm、胆囊壁线性中断、胆囊结石颈部嵌顿及白细胞计数≥15×109/L、C反应蛋白≥200 mg/L是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15×109/L、C反应蛋白≥200 mg/L、墨菲征阳性、胆囊壁线性中断、结石颈部嵌顿是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胆囊结石颈部嵌顿是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进展迅速型坏疽性胆囊炎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常被误认为一般性胆囊炎,延误治疗。该病更需要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尤为重要。胆囊结石颈部嵌顿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综述
  • 何日升, 徐艺, 崔云甫
    腹部外科. 2021, 34(2): 154-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是早期确诊和治疗都十分困难的一种恶性消化道肿瘤,与其他肿瘤相比,其5年生存率极低,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升高的趋势。环状RNA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一种非编码RNA,拥有共价闭环的稳定结构,在真核生物体内广泛分布。许多研究发现环状RNA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许多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并且有希望成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该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环状RNA及其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袁野, 田少博, 张培, 陶凯雄, 王国斌, 王征
    腹部外科. 2021, 34(2): 159-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辅助放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推荐的术前标准治疗方案,在降低局部复发率、增加保肛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因个体差异,不同病人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不同,部分病人不能从新辅助放化疗中获益甚至出现病情进展。目前用于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较多,但尚无分子标志物获得临床共识。随着生物组学技术发展,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已从单个基因或蛋白向全基因组或蛋白组转变,为指导个体化新辅助放化疗提供更多依据。此文将探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分层治疗现状,综述新辅助疗效标志物。
  • 短篇论著
  • 艾文, 李峰, 梁志华
    腹部外科. 2021, 34(2): 165-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加强对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的认识,避免漏诊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致肠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为老年男性病人,既往有腹股沟疝病史,5 d前因腹股沟疝突发嵌顿自行手法复位。此次腹痛4 d入院,考虑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后整块复位可能。急症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见:小肠嵌顿于右侧腹股沟疝疝环处(疝囊已脱离腹股沟区),卡压处小肠破裂,予行小肠部分切除+疝环缝合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腹股沟嵌顿疝行手法复位后,如病人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要高度怀疑整块复位的可能。早期诊治可降低肠坏死、肠切除的可能。
  • 费晓斌, 王黔
    腹部外科. 2021, 34(2): 167-1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21.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症状环状胰腺的病人早期较难发现,既往无症状的老年病人更为罕见,相关检查有助于确诊,不同分型的环状胰腺需要予以不同的诊疗方案。此文通过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不完全型环状胰腺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对相关文献总结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环状胰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