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22
  

  • 全选
    |
    述评
  • 戴朝六, 贾昌俊, 史健
    腹部外科. 2019, 32(6): 391-3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s,BLTs)除肝血管瘤外,较为少见,但一直是临床肝胆外科专家争议较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病变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诊治经验,要切实提高对BLTs的规范化诊治水平,则还需做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 专家笔谈
  • 杨志英, 刘笑雷
    腹部外科. 2019, 32(6): 396-4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于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仍有较多争议。大多数肝血管瘤体积较小,不引起临床症状,因此不需要任何治疗。临床上只有体积较大且引起相关症状的肝血管瘤才需要治疗。血管瘤的生长速度与年龄相关,因此对于血管瘤的外科治疗决策,不只是考虑血管瘤的大小和位置,病人的年龄同样要考虑。对于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可能会对病人的血液系统、凝血系统及肝功能产生影响,术前应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进行相应准备,避免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创伤小,更适合于肝血管瘤这一良性疾病。但腹腔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体积巨大肝血管瘤,腹腔镜手术仍难以保证安全实施。而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远期效果差,且有严重并发症风险,应慎重选择。
  • 王广义, 杜晓宏
    腹部外科. 2019, 32(6): 401-4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多角度分析了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现状、腹腔镜治疗肝血管瘤的适应证、术中注意事项及特殊解剖部位血管瘤的处理要点。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 论著
  • 李超, 梁磊, 王明达, 邢昊, 徐新飞, 黄彬, 沈锋, 吴孟超, 杨田
    腹部外科. 2019, 32(6): 404-4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生物学特性,总结其诊断及管理经验,以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2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行手术切除的13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基线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30例手术病人中,女性97例(74.6%),男性33例(25.4%)。术前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9-9均为阴性,病人血清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人术前最少行一次增强CT或MRI检查,仅18例(13.8%)病人术前确诊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所有病人HMB45染色均为阳性。术后随访过程中,3例(2.3%)病人出现肿瘤复发,无病人死亡。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各异,术前诊断难,误诊率高,其确诊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染色。术前可以通过影像学、PET-CT及组织活检等手段提高诊断率。对于临床症状明显、肿瘤呈浸润性生长、高增殖活性、非典型上皮样结构及难以确诊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需及时行手术治疗,其手术预后较好。

  • 孙俪洋, 高恒军, 卢俊
    腹部外科. 2019, 32(6): 408-4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8例FN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病理结果及随访分析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78例FNH病人中,64例病人初诊时即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临床诊断;14例病人通过典型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后临床密切随访,其中3例病人病灶增大,行进一步手术切除治疗,其余病人未见明显变化甚至病灶缩小。在总共67例手术治疗病人中,45例病人行腹腔镜手术切除,22例病人行开腹手术切除,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8%,腹腔镜手术相对于开放手术,其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和减少住院时间(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1年,未见病灶复发。结论 FNH是临床常见肝脏良性肿瘤,典型FNH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FNH有效治疗方法。对于病灶较小、临床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明确的FNH,观察随访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 鞠明光, 徐锋, 贾昌俊, 赵阳, 彭松林, 张荷月, 刘阳, 戴朝六
    腹部外科. 2019, 32(6): 413-4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指征。方法 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肝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将51例病例资料分为"简单组"和"复杂组"。分析病人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数量、肝门阻断情况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杂组"肿瘤直径大于"简单组"(P=0.035)。"复杂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回输血量均高于"简单组"(P<0.05)。"简单组"和"复杂组"中分别有1例和5例额外输入异体血,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盆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胆汁漏和术后腹腔内出血,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杂组"中未输异体血的病例术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无较大波动,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所有病人围手术期未见过敏、溶血、发热等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肝血管瘤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疗效可靠且安全,有一定经济效益。位于肝4a段、6段、7段和尾状叶的肿瘤,以及位于肝左外叶、4b段、5段和8段且瘤体≥ 10 cm的肿瘤更符合应用指征。
  • 蔡荣耀, 尹新民, 姚立波, 廖春红, 朱斯维
    腹部外科. 2019, 32(6): 417-420,4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有症状的肝脏巨大血管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手术的89例肝脏巨大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伴有临床症状且血管瘤直径>10 cm,51例行腹腔镜手术,38例行开腹手术,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52±1.60)d、(2.22±0.92)d、(8.50±1.44)d,均明显短于开腹组的(4.60±1.32)d、(3.12±0.66)d、(11.62±2.10)d,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241.82±33.21)ml,明显少于开腹组的(305.22±30.44)ml,P<0.05;术后24 h疼痛评分腹腔镜组为(3.18±0.36)分,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的(5.12±0.52)分(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8.45±33.51)min、(200.21±31.23)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3.7%(χ2=5.916,P=0.015)。术后随访1~3年,两组均未见血管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有症状的肝脏巨大血管瘤安全可行,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精准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李艳兵, 鲍春亮, 高义, 江斌
    腹部外科. 2019, 32(6): 421-4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射频止血系统在肝血管瘤剥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剥离术治疗的3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射频止血系统分为A、B两组,A组为利用射频止血系统行瘤体剥离(25例),B组常规使用超声刀行剥离术(12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中3例未能成功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剥离术,中转开腹行肝血管瘤切除术(A组2例,B组1例),余均成功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剥离术。A组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240±20)min比(198±11)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412±220)ml,B组为(550±3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情况无明显差异;B组术后引流量为(288±62)ml,多于A组的(211±41)ml(P<0.05)。A组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组为(2.1±1.5)d,快于B组的(4.3±2.7)d(P<0.05)。两组病人术后未发生腹腔出血、肝衰竭及死亡。结论 应用射频止血系统行肝血管瘤剥离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及创伤,加快术后康复。
  • 陈琳, 罗鸿萍, 陈孝平
    腹部外科. 2019, 32(6): 425-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全国范围内肝切除围手术期护肝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全国48家医院肝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护肝药物使用的种类、方法和联合用药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共收集肝切除病例30 617例,其中有明确护肝药物使用相关记录的肝切除病例共20 653例,未使用护肝药物病例9 964例。使用护肝药物病例以肝脏恶性肿瘤病人为主,占77.06%。总体用药比例最大的是抗炎类和解毒类;单品种护肝药使用比例占49.69%,两种不同种类护肝药物联用占40.12%,三种药物联用占8.51%,三种以上药物联用较少。单品种护肝药物应用最多的是抗炎类(46.25%)、解毒类(28.76%)和必需磷脂类(14.85%);二联用药使用最广泛的配伍是解毒类联合抗炎类,占病例总数的44.32%;三联用药使用最广泛的是必需磷脂类+解毒类+抗炎类(28.95%,509/1 758),必需磷脂类+抗炎类+利胆类占20.53%(361/1 758),促进能量代谢类+解毒类+抗炎类占20.14%(354/1 758)。使用护肝药物组病例术后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腹腔出血、肝衰竭、肾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低于未使用护肝药物病例。对比单用护肝药物各组病例,抗炎类药物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肝衰竭、肾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解毒类药物和必需磷脂类药物组;使用必需磷脂类药物的病人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解毒类药物组和抗炎类药物组病人;使用解毒类药物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组,但其术后死亡率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国内目前使用护肝药物以抗炎类为主,主要采用单种药物或两种不同种类药物联用;围手术期使用护肝药物可降低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王志东, 冷开明, 钟翔宇, 王浩, 康鹏程, 徐艺, 郑汪洋, 崔云甫
    腹部外科. 2019, 32(6): 431-4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肝切除在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间7例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行中肝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R0切除6例,R1切除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A级胆瘘4例,切口感染1例,右侧胸腔积液2例。随访时间2~37个月,平均22个月。截至2019年6月28日,3例病人术后分别随访2、11、37个月,未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中肝切除是一种兼顾根治性和保留功能肝体积的手术方法,有利于减少术后肝衰竭发生率,对于不伴有血管侵犯的部分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杨文昶, 李睿东, 张鹏, 李承果, 林曜, 陈鑫, 王国斌, 陶凯雄
    腹部外科. 2019, 32(6): 435-4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31例病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确诊中位年龄58岁(25~80岁)。临床首发症状包括腹痛及腹部不适13例,体检偶然发现7例,腰痛5例,下肢肿胀2例,腹部包块2例,血尿1例,便血1例。肿瘤中位直径为8 cm(3~25 cm)。31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28例(90.3%)肿瘤完整切除,其中10例(35.7%)行联合脏器完整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随访28例,19例(67.9%)出现复发转移,其中8例(28.6%)复发转移后死亡。复发转移病人中12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4个月;7例未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对无明显手术禁忌的复发转移病人,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应积极行再次手术治疗。
  • 施长鹰, 廖博懿, 董志涛, 王灿, 沈伟峰, 杨甲梅
    腹部外科. 2019, 32(6): 439-4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切除方式和癌周微转移对于肝细胞癌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223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病人,分析比较性别、年龄、病毒载量、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肿瘤大小、肝硬化、输血、并发症、切除方式、切缘厚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癌周子灶、复发类型对于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rival,R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57个月,术后复发184例(82.5%),死亡158例(70.9%)。多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mVI和癌周子灶是肝细胞癌病人术后O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解剖性切除与局部切除组间R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58、0.284),厚切缘与薄切缘组间R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3、0.633)。当mVI阳性或存在癌周子灶时,解剖性切除和厚切缘手术可以提高RFS和OS。结论 肝细胞癌出现癌周微转移时,行解剖性切除和增加切缘厚度是提高手术疗效行之有效的方法。
  • 刘鹭, 李怡, 吴剑宏
    腹部外科. 2019, 32(6): 445-447,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在小肠瘘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33例因小肠瘘行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病人中,28例顺利出院,无再发肠瘘;再发肠瘘5例病人中,4例通过非手术治疗康复,1例放弃治疗。结论 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在小肠瘘早期手术治疗,尤其是高位、高流量瘘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储著凌, 胡君, 尹鹏, 栾荣刚, 胡国强
    腹部外科. 2019, 32(6): 448-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脱细胞组织基质生物补片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间共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病人,使用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行腹股沟疝Lichtenstein平片无张力修补术,记录病人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观察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12~48个月,未出现生物材料过敏病例,出现伤口渗液2例,伤口感染1例,阴囊积液2例,无慢性疼痛和局部异物感,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病人的治疗中应用脱细胞基质材料的生物补片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效果良好,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 韩非, 徐欠欠, 赵建国, 刘俊
    腹部外科. 2019, 32(6): 451-453,4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Alvarado评分与阑尾炎炎症反应(appendicitis inflammatory response,AIR)评分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寻找诊断急性阑尾炎最佳的评分方法。方法 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胃肠外科在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10例急性阑尾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均进行Alvarado评分和AIR评分,根据术中所见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两种评分方法对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鉴别价值。结果 两种评分方法都能区分单纯性与化脓性阑尾炎,但只有AIR评分可以区分化脓性与坏疽性阑尾炎。结论 AIR评分比Alvarado评分能更好地区分阑尾炎的严重程度。
  • 许维, 吴鹏, 宋劲松
    腹部外科. 2019, 32(6): 454-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微创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不伴有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近3年胆总管结石不伴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83例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术中保留胆囊21例(A组);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术中切除胆囊25例(B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18例(C组);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19(D组)。观察4组的治疗过程、术后恢复情况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A组术后未出现胆瘘、结石残留等并发症,且随访24个月以上均未见结石复发;B组术后1例病人出现胆瘘,1例病人术后第18个月时复发胆总管结石;C组术后2例病人发现胆道残余结石,1例病人术后24个月时复发肝胆管结石;D组术后2例病人出现水肿性胰腺炎,1例在术后第9个月时出现反流性胆管炎,术后18个月时复发胆总管结石。4组病人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微创方式对胆总管结石不伴胆囊结石的治疗各有利弊,临床需根据病人的情况采用个体化方式进行选择;对于胆总管结石不伴有胆囊结石且胆囊功能良好的病人,行保留胆囊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 综述
  • 汪佳儒, 杨华瑜, 毛一雷
    腹部外科. 2019, 32(6): 459-4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囊肝病(polycystic liver disease,PLD)是一组罕见的遗传病,并与多个基因的突变相关,目前已经发现了9个与PLD相关的基因。大多数PLD病人无症状,但如果肝脏严重肿大,PLD病人会出现腹痛、早饱、食管反流等症状。对于有症状的病人,目前主张采用手术治疗,包括抽吸-硬化治疗、开窗术、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大量研究证明,环磷酸腺苷(cAMP)和Ca2+水平对于囊肿的形成十分重要,目前已经有临床实验验证了生长抑素类似物和熊去氧胆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疾病的遗传机制也为基因编辑治疗提供了可能。该文主要针对PLD的相关基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李柏峰, 张佳林
    腹部外科. 2019, 32(6): 465-469,4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易于发生肝脏转移,临床上常见的肝脏NENs多为继发,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则极为罕见,基于这一现实,原发或者转移性肝脏NEN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术前的全面检查,术中的仔细探查,以及术后的长期随访。此文对肝脏NENs的组织来源、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了综述。
  • 郭建荣, 王继亮, 李挥力, 刘兴华, 张涛, 谷健, 陈科, 王国斌
    腹部外科. 2019, 32(6): 470-4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第一台腹腔镜胃切除术问世以来,腹腔镜技术是否可以应用于胃癌的治疗,如何应用以及是否能达到传统开腹手术肿瘤学疗效一直存在争议。如今,尽管腹腔镜技术在进展期胃癌的应用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但其在早期胃癌的应用已经得到指南支持。这种转变与各国学者的临床研究密不可分,特别是大型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国、日本和韩国十分重视胃癌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文针对中日韩三国关于微创胃癌手术治疗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短篇论著
  • 邹富年, 李柏峰, 张佳林
    腹部外科. 2019, 32(6): 476-4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1例55岁女性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例。术前增强CT、增强MRI、全身PET/CT均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且除外肝外肿瘤。予病人行肝7、8段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G2级;术后病人未进行化疗或其他辅助治疗。结果 该病人随访4年至今,状态良好,生活工作正常,无肝脏肿瘤复发,也无其他部位肿瘤发生。结论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极其罕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单发病灶和少有典型的类癌综合征是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 朱孔凡, 陶京, 李汉军, 荣誉平, 李蔚, 石乔
    腹部外科. 2019, 32(6): 479-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5591.2019.06.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已进入一个微创治疗的时代,这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临床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困难。此文报告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坏死性感染合并脓毒症休克病人的诊疗过程,采用金属支架对窦道保护,在视频辅助下进行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取得良好效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